和大昭寺的建筑规模、盛名、地位相比,小昭寺远远地寂寞了些。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当时,为供奉她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松赞干布建了小昭寺,大门朝东,寓意面向娘家。而当时尼泊尔公主带去的8岁等身像,建大昭寺供奉,大门朝西,也面向自己的娘家。
曾在一篇史料中看到,真实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远不像历史书和影视剧演绎的那般举案齐眉。当时大唐迫于战事、情非得已、下嫁公主,而两人年龄悬殊,文成公主当时实际只是个排名靠后不得宠的小妾。而且这个妾,也没当几年,她就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漫长守寡生涯。
好在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政治地位及其在民间受爱戴程度远远高于其在松赞干布身边的个人地位。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后,除了带去大量农耕、制造技术和能工巧匠,她本人又德才兼备,在推进藏族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被藏区人民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历史机遇,真是神奇变幻,公元710年,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移至大昭寺供奉。
今天,一条天路直通拉萨,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我们不必象文成公主当年入藏那般马蹄阵阵驼铃声声。很轻松地便可站在小昭寺的大门前,缅怀文成公主的史诗,朝觐佛祖释迦牟尼。
这是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广阔高原,每天有无数的手捻转佛珠;无数的人会转经祈福;白发苍苍的脑袋幸福地拱在寺院柱子上摩挲,男女老幼的身体起起伏伏长头磕至几千个。不禁感叹这当年是个曾经怀有帝国野心的民族,如今千百年来却集体静坐祈祷。
小昭寺的故事真实地带着温度,这也是我来了又来的原因所在吧。绕小昭寺一周的转经路,共有217个转经筒,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和拉萨其他转经路一样,边走边推动经筒是每个虔诚信徒的功课。这里一样经筒光滑,路面闪亮,匍匐在墙角下磕长头的人手套滑动地板的滋滋声此起彼伏。
我像他们一样,转经磕长头,围绕小昭寺,一圈又一圈。我也许不会归皈,目前也不为所求,只愿这样虔诚的仪式感让自己平安如意,暂时忘掉来自社会的压力和烦恼。但在一声声经久不息的颂经声中,心情却顿时空灵、飘逸起来。原来,真有一种相遇,叫自己遇见自己。